当晨曦划破临夏八坊十三巷的薄雾,南关清真寺的唤礼声刚落,东公馆旁的"忠华手抓"店门已悄然打开。一口直径两米的铸铁大锅端坐院中,锅里翻滚着乳白色的羊汤,大块带骨的羊肉在汤中若隐若现,撒入的花椒、草果和当地特产的"姜黄"让香气陡然升腾——这是临夏人一天最郑重的开始。戴白帽的老师傅手持长柄铁勺,舀起一块肋条肉,在案板上"啪"地拍下,热气裹挟着肉香配查查,瞬间唤醒了整条街巷的味蕾。
一、从草原到河州:手抓羊肉的千年迁徙史临夏手抓羊肉的基因里,藏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完美融合。早在秦汉时期,生活在河湟谷地的羌族就驯化了藏系羊种,创造出"烹羊宰牛且为乐"的饮食传统。唐代《元和郡县志》记载,临夏(古称河州)作为丝绸之路南道的重镇,"胡商云集,日宰百羊",当时的"手把羊肉"已形成"清水白煮,蘸盐而食"的原始形态。
真正将手抓羊肉推向巅峰的,是明代的河州土司。1436年,土司王璠借鉴蒙古"诈马宴"的烹饪技艺,改良出"三煮三晾"的技法,并加入当地盛产的花椒、姜黄等香料,奠定了现代临夏手抓的基础。今临夏州博物馆珍藏的清代《河州竹枝词》中,"大块羊肉手抓食,蒜泥辣子酒满卮"的诗句,正是当时市井食风的生动写照。1956年,临夏"老华寺"手抓店将这道美食带入北京参加全国食品博览会,周恩来总理品尝后赞道:"西北风味,名不虚传",从此临夏手抓羊肉名扬全国。
展开剩余85%二、东乡贡羊:肉质密码的自然馈赠临夏手抓羊肉的灵魂,在于羊的品种。首选"东乡贡羊"(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),这种羊生长在海拔2200米的黄土丘陵区,以野葱、沙棘、苜蓿等天然牧草为食,饮用山涧矿泉水,形成了独特的"四高一低"特质:高蛋白、高氨基酸、高矿物质、高维生素,低脂肪。当地有"吃的是中草药,喝的是矿泉水,走的是健身路"的民谣,形象描述了东乡羊的生长环境。
最极品的手抓羊肉选用"密齿羔羊"——出生45天至60天的羔羊,未换恒牙,肉质细嫩如凝脂。判断羔羊肉好坏有个土办法:用手指按压肉面,能迅速回弹且不留指痕,切开后肌肉纤维呈淡粉红色,脂肪分布均匀如大理石花纹。传统手抓只选用羊的"大三叉"(羊后腿上部)、"小三叉"(羊肩胛部位)和"肋条"三个部位,这三处肌肉运动少,肉质最为鲜嫩。
三、清水煮出真味:返璞归真的烹饪哲学临夏手抓羊肉的烹饪之道,信奉"大道至简"。只用三样东西:羊肉、山泉水和盐。传统做法坚持"三不原则":不焯水(避免肉质变柴)、不加复杂香料(防止掩盖本味)、不用高压锅(保持肉质纤维完整)。关键在"火候"二字:冷水下锅,大火煮沸后撇净浮沫,加入拍散的生姜、整颗花椒和少量姜黄(增色提香),转文火慢炖1.5小时(羔羊)至2.5小时(成年羊)。
判断羊肉是否煮熟有个绝技:用筷子能轻松戳穿羊肉,但提起时肉块不会散架,骨头上的肉丝呈"藕断丝连"状。煮好的羊肉要"热吃",刚出锅时带着腾腾热气,油脂半融不融,此时最能体现"肥而不腻,瘦而不柴"的特点。有经验的师傅会根据羊的年龄调整火候:"羔羊肉要'嫩',老羊肉要'烂',火候不到,神仙难妙"。
四、姜黄与花椒:河州香料的点睛之笔临夏手抓羊肉的独特风味,离不开两种灵魂香料。当地特产的"河州姜黄",色泽金黄明亮,香气温和不燥,既能给羊肉染上漂亮的金黄色,又能去除羊肉的腥膻味。与印度姜黄相比,河州姜黄的姜黄素含量更高,抗氧化性更强。另一种是"夏河花椒",颗粒饱满,麻香醇厚而不苦涩,与羊肉的油脂香形成完美互补。
香料的投放时机极有讲究:姜黄要在羊肉煮至半熟时加入(太早会破坏颜色,太晚则无法入味),花椒则分两次放——初煮时放少量去腥味,起锅前10分钟再放一些增麻香。传统手抓羊肉不加八角、桂皮等浓烈香料,当地人认为"好羊肉不欺客,真香味自天成",过多调料反而会喧宾夺主。
五、手抓的仪式感:吃法里的游牧遗风临夏人吃手抓羊肉,保留着游牧民族的豪迈天性。不用筷子,直接上手(这也是"手抓"之名的由来),抓起一块带骨羊肉,先吮吸骨髓(精华所在),再撕咬肉片,最后啃食骨头上的筋膜。正宗的吃法要搭配三样"法宝":紫皮大蒜(杀菌解腻,与羊肉形成味觉反差)、油泼辣子(用河州线辣椒和胡麻油现泼,香辣适中)、醋泡蒜薹(酸爽开胃,平衡羊肉的温热属性)。
宴席上的手抓羊肉有严格的"待客之道":端上桌时骨朝内肉朝外(方便客人取用),主位前摆放羊头(表示尊重),长辈先动第一筷。分解羊肉也有讲究,"卸羊十三块"是基本要求,每块都带骨带肉,大小均匀。有句俗语说:"手抓羊肉看骨头,客人尊贵看肋条"——将最肥美的肋条肉敬给贵客,是临夏人最高的待客礼节。
六、四季手抓:顺时应景的吃羊智慧临夏人吃手抓羊肉,讲究"四季四吃"。春季吃"青苗手抓",选用啃食第一茬青草的羔羊,肉质最是鲜嫩;夏季吃"沙葱手抓",羊肉中加入沙葱一起炖煮,增添清凉口感;秋季吃"羯羊手抓",此时的公羊脂肪囤积丰满,滋味醇厚;冬季吃"肋条手抓",带骨的肋条肉炖得更烂,能抵御严寒。
不同季节搭配的主食也不同:春配"河州包子"(韭菜鸡蛋馅),夏配"洋芋搅团",秋配"锅盔",冬配"面片"。最具特色的是"手抓配甜醅"——将青稞或燕麦发酵制成的甜醅子,酸甜带酒香,与咸香的羊肉形成奇妙平衡,堪称"临夏版的解腻神器"。
七、东乡与八坊:两大流派的味觉博弈临夏手抓羊肉界,历来有"东乡派"与"八坊派"之争。东乡派以"忠华手抓"为代表,坚持"清水煮,少调料",强调羊肉的本味,汤色清亮,肉质紧实;八坊派以"老华寺手抓"为典范,煮肉时加入少量藏茶和草果,汤色略深,香气更复杂。两派各有拥趸:老食客偏爱东乡派的纯粹,年轻人则喜欢八坊派的浓郁。
有趣的是"评判标准":东乡派认为肉要"香而不膻,肥而不腻",八坊派则讲究"烂而不散,瘦而不柴"。但无论哪个流派,都恪守"现宰现煮"的原则,每天凌晨4点杀羊,6点煮肉,8点准时开卖,绝不卖隔夜肉。有店家挂出"不卖冻肉,不卖陈肉,不卖母羊肉"的招牌,这"三不"原则,正是临夏手抓的品质保证。
八、手抓以外:羊的全身礼赞在临夏,一只羊能被吃得"从头到尾,从内到外",衍生出丰富的"羊文化"。除了手抓羊肉,还有"羊肉筏子"(用羊肠包裹羊肉和糯米制成)、"羊杂碎"(心肝肺肚一锅煮)、"炕锅羊肉"(铁锅炕制,焦香四溢)、"羊肉面片"(羊肉汤煮面片,汤鲜味美),连羊血都做成"血块包子",真正做到"物尽其用"。
最具仪式感的是"全羊宴",将羊按部位分解成18道菜,从羊头肉到羊蹄筋,从羊脊髓到羊尾巴,一桌宴席吃尽一只羊的精华。席间必唱"花儿":"青石头底子的药水泉,冰糖呀化成个水哩;手抓羊肉么面片儿拌,尕妹是才开的牡丹。"歌声与肉香交织,构成临夏最动人的饮食图景。
九、传承与坚守:手抓师傅的匠人精神临夏手抓羊肉的传承,靠的是师徒间的"口传心授"。第七代传人马哈三记得,16岁学艺时,师傅让他先学"认羊"——通过观察羊的牙齿、毛色、眼神判断年龄和肉质;再学"煮肉",光是掌握火候就用了整整三年。"好羊肉会说话",马哈三说,"什么时候加盐,什么时候撇沫,什么时候关火,全靠耳朵听、眼睛看、鼻子闻。"
如今,年轻一代正在用新方式守护传统。90后小马在抖音直播"手抓羊肉制作全过程",单场观看量突破50万;"河州老灶"品牌将传统手抓做成真空包装,通过电商卖到全国各地。但变的只是形式,不变的是初心:"用临夏的羊,临夏的水,临夏的料,煮临夏的味",这是每个手抓师傅的信条。
夕阳西下,临夏红园的长廊下,三五好友围坐一桌,手抓羊肉的香气混合着盖碗茶的茉莉香。戴白帽的老者用小刀娴熟地剔下骨头上的肉丝,年轻人则豪放地抓起羊排大快朵颐。这一幕,与千年前河州古道上的商旅宴饮何其相似——手抓羊肉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,成为临夏人待客的最高礼节,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,更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味觉礼赞。
这道诞生于草原,成熟于河州的美食,用最朴素的烹饪——清水煮沸,撒盐调味,却煮出了羊肉最本真的滋味配查查,也煮出了临夏人最质朴的生活哲学:简单即纯粹,真诚即永恒。正如那口翻滚的大锅,历经岁月沧桑,始终沸腾如初,将来自河州大地的馈赠,送入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记忆。
发布于:陕西省慧智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